朝朝看小说zzkxs.org

字:
关灯 护眼
朝朝看小说 > 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 > 第140章 备战1755

第140章 备战1755 (第2/2页)

老国王病体缠身,当然不敢轻易答应这种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不过他的大臣们却都是清一色的支持这件事的,因此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并在边境厉兵秣马,准备好好收拾一下越南阮氏。

1755年1月,这方面的消息被传到了北京城,但乾隆皇帝却无暇他顾,因为他也在利兵末马准备给准噶尔汗国送上最后一击。

他这个决定是1754年做出的,除了三车凌之外,同样在避暑山庄接见过的阿睦尔撒纳以及另外几名准部头领也给乾隆撞了胆子。

可是,大臣们却认为乾隆的决定过于仓促,毕竟清朝的核心地带,距离准部控制的天山和喀什地带实在是太过遥远,光是粮草转运,恐怕就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而且西北地区并不盛产粮食,大军过境必然会给那里的居民带来严重的困扰,即便如同乾隆皇帝所构想的那样,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军团会从蒙古地区路过,但那里的供给能力只会更差。

不过乾隆皇帝却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准备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条件,狠狠的把握住这次绝佳的历史机遇。

为此他召见了集团驻扎在北京的代表,先后几次强调了自己的意愿,并通过他们接连向海宁发出了几封快信,要求他尽可能的在粮食和兵力上帮助朝廷。

兵力方面的准备,海宁早就已经开始了。在哈萨克的阿布赉向朝廷称臣之后,海宁早就已经以各种理由向其境内运送士兵,并在哈萨克与准噶尔的交界地带修筑了大量的棱堡。

同样的工作也在勒拿河流域进行着。海宁甚至已经准备通过棱堡建立起一套在寒冬仍然可用的运输系统,具体的做法是将棱堡的距离缩短到冬天一天的路程之内。

辎重部队的速度是不能和骑兵部队相提并论的,所以这个距离会变得非常短,为此海宁还提出了20公里一个棱堡的建设标准,但问题是,这样高的建设强度在人少地多的勒拿河流域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海宁还征发了大量的印度移民来参加劳动。

不过印度人干活的速度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在极北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除了抱怨冷之外似乎什么都不想干。如果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就给你来一个绝食抗议,总之工程的进展并没有因此而加快,反而粮食的消耗速度已经让米哈伊洛维奇觉得无法忍受了。

好在,女皇对此事进行了极其有力的支持。无论是渗透哈萨克还是在边境修筑工事,都是些显而易见对各国有利的事情,为此她不顾别斯图热夫的劝说,专门调集了大量的灰色牲口前去辅助建设。

由此,米哈伊洛维奇虽然是意外的掌握了更多的劳动力,但粮食消耗的速度反而变得更快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兵力的配合或扭曲还有希望达到基本的保障,但乾隆皇帝所要求的粮食方面的帮助,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了。

且不论从旁遮普和信德方面出发的粮食,要经过波斯和哈萨克这两个面积不算狭小的国家才能完成运输,就单单讨论这趟运输的终点站,哈萨克的东部边境和勒拿河流域来说,都距离清军的行军路线太过遥远,这意味着转运路途,仍然不得不继续延伸下去,但这却将深深的考验环球集团的运输能力。

因此海宁只在给乾隆皇帝的回复当中表示,环球集团只能试探性的派遣运粮队到东面去进行接应,同时也会首先发起这针对准噶尔部的进攻。

对于此,乾隆皇帝并没有表现出多少不满来,他其实是有信心能够通过多方筹措的方式募集到供给大军一年的粮草的。所以他并不怎么在乎海宁是否能够给他提供多余的粮食。相反的,海宁为了补偿他在这方面的损失所作出的许诺,才是他最为关心的。

听说海宁会率先发起进攻,乾隆皇帝就立刻断定他这次针对准噶尔部的最后决战,必然不可能以失败而结束。依照环球集团的战力来说,一旦海宁率先发兵极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就取得胜利,那么朝廷的大军或许在半路上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但是,海宁却在这方面提出了另外一个尖锐的问题——准噶尔部的首领达瓦齐固然弱不禁风不堪一击,但当地的治理实在也是个麻烦的问题。

无论是交给谁去做,哪怕是阿睦尔撒纳这样已经宣誓向朝廷效忠的人,恐怕仍然不会放过天高皇帝远的绝佳造反机会。

所以海宁非常担心,即便第一次能够收服准噶尔部落,也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到时候,大清的军队恐怕仍然要千里奔波跑到喀什来平定叛乱。

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海宁觉得,大清方面最好尽可能早的想一个万全之策,防止他们再生事端。

这个问题自然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重视,但他同时也觉得此事有些杞人忧天了。

依照目前双方的实力对比来说,大清帝国和环球集团的胜算非常之大,而且他们能够展现出来的威力也足够震慑人心,因此当地的牧民应该没有多大的胆子发起反抗。

另外,从乾隆皇帝的角度来说,虽然在总体实力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具体执行进攻的大清军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具体的指挥和后勤保障工作出现差池的话,那么今年的大好形势恐怕也将会就此葬送,因此他不敢给那些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们施加太多的压力,深孔那群废物们,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出现什么闪失,或者干脆闹出什么幺蛾子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倘若再顾忌后事的话,出现问题的概率恐怕只会更大。

而且在这方面还有另外一件事情在左右着皇帝的判断。

在整个大清王朝的朝廷当中,真正支持乾隆皇帝发动这次远征的臣子非常之少,根据流行比较广的一个说法,只有他的小舅子傅恒是真心支持他的。

但海宁却知道,一些汉族大臣们对此也持有相对于开放的积极态度,不过他们顾念的汉唐故事,如今应验在一个鞑虏政权身上,难道就不让人感觉到奇怪吗?

因此,海宁也没准备多说什么。

他只是一再强调,此战还是要步步为营为妥。

只是已经追随在他身边的那些奥地利公主们,几乎全程目睹了海宁与乾隆皇帝之间的消息往来。

他们时不时的就要进行远程的视频通话,但即便是如同亲见一般的交流,也不能让他们在所有事情上都达成一致。

这给即将到来的战争蒙上了一系列的阴影。考虑到海宁还在准备的另外一场战争,整个奥地利的宫廷甚至都认为,环球集团将会迎来她们自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对此,海宁并不是不知情。

1755年确实是他必须要认真准备去应对的一年。

除了在亚洲即将要发生的两场战争以外,他还需要参与北美洲的英法战争,应对波斯各个诸侯们随时可能会发起的挑战,应对印度各土邦,尤其是马拉塔帝国和迈索尔对他的威胁。

另外一些从1754年甚至1753年延伸到1755年的问题,也需要有个最终的解决,比如法国人入侵马尔代夫的问题,恐怕就得多多少少给一个结论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